1. 成语大全 / 成语列表4 /

自相矛盾的意思、近义词、反义词、造句

自相矛盾

【自相矛盾拼音(读音)】:zì xiāng máo dùn

【自相矛盾近义词】:格格不入 类似成语

【自相矛盾反义词】:自圆其说、无懈可击、天衣无缝

【自相矛盾成语用法】:无

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释、造句、出处典故、成语接龙

自相矛盾的意思解释:

矛: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;盾:保护自己的盾牌。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。 >> 自相矛盾的故事

矛、盾:古代用于进攻和防御的武器。指相互对立的事物。比喻语言、行动前后互相抵触。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无物不陷也’。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如何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”《北史·李业兴传》:“亦云上圆下方,卿言岂非自相矛盾?”亦作“自相抵牾”。

自相矛盾成语释义:

自相矛盾,出自于《韩非子》,一则成语故事。描述的是:在战国时期,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,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,说:“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破坏它!”然后,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锐利,说:“无论什么东西都能将其破坏!”,市场上的人质问他:“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,它们将怎么样?”,那个人无法回答。众人嘲笑他。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没有刺不破盾的长矛,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。此人无以对答。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。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。语出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物莫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於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?’其人弗能应也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,不可同世而立。”后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致,前后不协调的人。

自相矛盾出处:

《韩非子·难一》:“楚人有鬻盾与矛者,誉之曰:‘吾盾之坚,莫之能陷也。’又誉其矛曰:‘吾矛之利,于物无不陷也。’或曰:‘以子之矛陷子之盾,何如?’其人勿能应也。”

自相矛盾典故:

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,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。

好多人都来看,他就举起他的盾,向大家夸口说:“我的盾,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,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!”,接着,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,大言不惭地夸起来:“我的矛,是世界上最尖利的,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,只要一碰上,嘿嘿,马上就会被它刺穿!” 他十分得意,便又大声吆喝起来:“快来看呀,快来买呀,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!”,这时,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,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:“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,会怎样呢?” “这——”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,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,便都散了。

那个卖兵器的人,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。

自相矛盾造句:

这些理论自相矛盾。

自相矛盾成语形式:
ABCD式的成语
自相矛盾成语繁体:
自相矛盾成语正音:
相,不能读作“xiànɡ”。
自相矛盾感情色彩:
贬义成语
自相矛盾成语结构:
主谓式成语
自相矛盾常用程度:
常用成语
自相矛盾类似成语:

【自相惊忧】: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,造成不安。

【自相惊扰】: 自己人互相惊动,引起骚乱。

【自相戕贼】: 戕贼:伤害,残害。自己人互相杀害

【自相抵牾】: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

【自相残害】: 残:伤害。自己人互相杀害。

【自相残杀】: 残:伤害。自己人互相杀害。

自相矛盾成语接龙:

自相惊忧→忧国奉公→公私两济→济世安人→人约黄昏→昏昏噩噩→噩噩浑浑→浑浑沉沉→沉吟不决→决不待时→时来运来→来者不善→善刀而藏→藏头露尾→尾生之信→信誓旦旦→旦旦而伐→伐罪吊民→民不畏死→死有余责→责备求全→全知全能→能伸能屈→屈蠖求伸→伸头探脑→脑满肠肥→肥甘轻暖→暖衣饱食→食少事繁→繁荣昌盛→盛衰兴废→废文任武→武艺超群→群蚁溃堤→堤溃蚁孔→孔武有力→力挽狂澜→澜倒波随→随车夏雨→雨覆云翻→翻然改图→图财害命→命中注定→定于一尊→尊师贵道→道长论短

自相矛盾成语相关问题

以上详细介绍了自相矛盾成语是什么意思解释、自相矛盾读音拼音怎么写,自相矛盾近义词、自相矛盾反义词、自相矛盾成语用法等等。

本文由华胄成语词典网站发布,版权属于原作者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chengyudacidian.cn/p/zixiangmaodun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QQ号: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